“在博士求学的近4年中,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若南教授。正是得到张老师的认可,我才有机会硕博连读。在博士学习生涯中,张老师给予我悉心指导和帮助,帮我打下了良好的通信理论基础,掌握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,提升了研究能力,使我受益终生。”这是学生对张若南老师的评价。多年来,张若南老师培养了许多的优秀人才,为国防系统、通信企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多位优秀毕业生。指导的学生中有11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,6人获得校“优秀毕业研究生”荣誉。
导学思政,培养学生爱国情怀
张若南老师始终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。2010年4月在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后,张若南老师当月就回到西安,扎根西部,用所学科学知识和留学经历,为祖国培养人才,为科技发展服务。
张若南老师向学生介绍我国通信行业从2G落后到3G、4G追赶再到5G超越的技术成果,以自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开阔学生的视野,坚定学生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怀和信念。
潜心科研,带领学生筑梦
张若南老师从事移动通信信道的测量与建模,该研究需要开展大量的实地信道测量实验,采集实测数据。张老师带领团队,使用自主研发的设备,从城市宏小区到室内微微小区,从高空飞艇到低空无人机数据链,开展了大量的信道测量。白天,在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长安校区的教学楼顶和大道小径,在上海交通大学移动通信网络测试外场的草坪,在联通公司的大楼前,都可以看到他们搭建仪器、推动测量车、旋转天线阵列进行测量的身影。到了晚上,他带领着学生在工作站的屏幕前仔细分析数据、研讨信道参数。这些电磁波传播的规律和数学模型,为未来手机和基站的设计,以及5G基站在实际环境中的优化部署,提供了重要依据。张若南老师团队利用测试数据还提出并验证了一套空-时域信道参数估计方法,为5G信号传输信道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团队的测量数据和信道模型,为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空-时信道模型提案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。
此外,张若南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,被评为第一届陕西省通信学会“优秀科技工作者”、入选浙江省台州市引才计划。
“我与导师”的生活点滴
何亦昕(博士四年级):
我还清楚地记得,第一次写SCI论文是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月,那个时候赶期刊的Special Issue,我连续一周通宵达旦,每天晚上张老师和我修改论文到半夜2-3点,逐字逐句的修改Paper的每一行语句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,我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从上海新金桥路2222号华为研发中心,到宁波吉利杭州湾研究院,再到中国兵器集团测试基地,参与了空-时无线信道测量系统测试、空地协同组网预研等工作,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我紧跟世界学术前沿,顺利获批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华为-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术资助计划,前往加拿大University of Victoria进行访学。
在我的科研道路几欲放弃时,张老师告诉我做学问就像在爬山,行百里者半九十,如果我们不能去突破自己的Bottleneck,那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。张老师常说“Guiding students is our job, guiding them to guide themselves is our goal, and getting them to guide others is our and their target.”这句话时刻在心,也将作为一束光指引我向前。
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,从张老师这里,我不仅理解了科研的态度,更学会了什么是人生的态度。
葛聪乐(博士三年级):
2019年我开始步入博士学习生涯,由于硕士毕业于一所普通学校,基础薄弱,科研写作能力差,从博士入学以来,张若南老师时刻关注着我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,为我细心讲解如何做好科研。我清晰地记得写第一篇论文的过程,由于没有写作经验和英语基础差,一开始写的稿子差强人意,张老师对论文逐字逐句的反复修改了多遍,为我耐心讲解。在张老师悉心的指导下,目前这篇论文已被高水平期刊收录,张老师以授之以渔的方法,使我对科研逐渐摸索到了“门路”,极大地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。
在日常生活中,碰到疑难问题,难免心情沮丧,张老师性格温和,及时地开导我们的心情,也常常嘱咐我们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,学好文化知识,为国家建设做出奉献。谢谢您张老师,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,您现在是我们的老师,将来也是我们的老师。希望有一天能够变得更加优秀,成为您的骄傲!
资料来源:受访者提供
文案整理:宫予涵、邓婧慧
审核:姚如贵、侯俊